清明
斗指乙
太陽黃經達15 °
十二消息卦:夬卦
清明節,古稱踏青節、行清節、三月節、祭祖節、掃墓節。
而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,是中國傳統節日中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,就祭祖而言,除、清、盂、九,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「祭祖四大節」,即除夕、清明節、中元節、重陽節,古時祭祖禮俗盛,因地制宜祭祖形式也各異。
《清明》前一天是《寒食節》、前二天是《 上巳節》後來統歸在清明節,寒食節在古時曾是隆重的節日。來由,是說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悼念被火焚而死的重臣介子推,因而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,並得事先準備好食物,在禁火期間吃冷食物,即謂「寒食」,由此後習俗便發展成為寒食節。因北方地區仲春之時仍相當寒冷,而寒食禁火更長達一月之久,百姓有老小病弱者多不堪寒食,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,故歷史上不乏多人提倡禁絕寒食,至宋朝不強調禁火的習俗了。
上巳節在從漢代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。也是《祓禊》的日子,即《春浴》日。此時正當季節交換,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,天氣潮濕,人容易患病,古人到河水邊洗滌一番;所謂「禊」,即「潔」,故「祓禊」就是通過自潔而消散致病因素的儀式,臨水洗濯,借以祓除不祥
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?《風俗通義註》「巳者,祉也」,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臨,衆多學者贊同,是古人春季驅趕邪佞祛瘟的保健古俗。
而魏晉時被文人雅士演化為臨水宴飲的節日,由此衍生上巳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(曲水流觴)即「禊飲」。
歷史上,有一次類似的活動很有名;王羲之與朋友舉行蘭亭之會,大家飲酒賦詩,他揮毫作序,成就了被譽為 「天下第一行書」的《蘭亭集序》就是此時誔生的。
現代人在清明要做事情:
掃墓
是祭祀祖先的墓地,掃除雜草,和燒紙祭祀他們已故的祖先。
踏青
北方冬天播種小麥,開春前要用腳踩壓一番,開春時才會長更好,以後才會有好收成,這是踏青來由,慢慢人們開始把春天外出游玩稱踩青。
植樹
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;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神農氏,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。
風箏
在清明節放風箏時,有「斷鷂放災」的深層含義。人們將所有的災病寫在紙鳶上,待風箏高飛之際,剪斷風箏線,說可以消除疾病,祈求好運。而農家更希望那些紙鷂能驅走田畝的惡鳥害蟲,獲得豐收。
人們放風箏時,姿勢是手舉起,頭顱仰後原故,會幫助人體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肌肉緊張狀態,減輕頸椎壓力,但要注意個人情況,不要用力過度做成傷害。
中醫認為,春主肝,風為春之主氣,多襲於肝,此時養生應以疏肝顧脾為要,使氣血和順,以免肝氣過盛,影響脾胃,以致腸胃不適及消化不良等,抵抗力下降
應多吃一些護肝養肺的食物,尤其是新鮮蔬菜。中醫有「青色入肝」的說法,例如:
菠菜:疏肝養血、滋陰平肝
芹菜:平肝清熱、祛風利濕
豆苗:清熱祛火、消除水腫
牛蒡:透疹利咽、解毒散腫
木瓜:潤肺止咳、固脾胃助消化
飲食以清淡為宜,多吃甜、少吃酸,姜、蔥等辛甘助陽食材以補益脾胃之氣。
注意❗️竹筍、蝦、蟹、羊肉、鵝肉等,少吃營養高或是具刺激性的食物,避免刺激身體炎症發作。
養生要點
多外出活動,曬太陽以養陽氣,大家可趁有陽光時到戶外活動,如晨運、行山等,在太陽開始下山前回程,有助陽氣提升。不過運動要量力而行,微微出汗便行,以免真氣受損。
適時添衣,此時養生宜注重保暖和袪濕,穿著宜「下厚上薄」,下身宜穿著長褲,並宜寧熱勿冷,以助陽氣。
保持心情開朗,勿動怒免傷肝,
開窗通風,並保持室內乾爽,避免濕氣積累。
風邪與濕邪交織,人體表現在體表會出現各種瘡、疹、癬等皮膚病。
大椎穴: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處。
孔最穴:前臂掌面橈側,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,腕橫紋上7寸。
合谷穴:虎口。
三者相配能祛除風邪,肅降肺氣,清熱解表,防治感冒發熱。
祝大家身體健康、有個心情愉快假期 !!